执行不能的法律依据,什么情况法院不能执行
法院无法执行的情况
法律分析:当被执行人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,或者其财产在客观上无法处理时,法院将面临“执行不能”的情况。即使法院采取了所有可行的措施,案件也无法执行。这并非法院的执行能力不足,而是由于被执行人失去了清偿的能力。“执行不能”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,通常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。
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
第二百五十六条: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:
- 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;
- 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理由充分的异议;
- 一方当事人公民死亡,需等候继承人继承相关权利或义务;
- 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已经终止,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;
-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。
第二百五十七条: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的情形包括:
- 申请人撤回申请的;
- 依据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;
-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,且无遗产可供执行,以及无义务承担人的;
- 追索赡养费、扶养费、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;
-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,且没有收入来源,同时又失去劳动能力的;
-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。
关于“执行不能”的规定
在现代法治社会,司法是解决矛盾与纠纷的最后手段。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的裁判应当得到当事人的自觉履行,同时具有协助执行义务的自然人、法人及其他组织应积极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。目前,各地法院正在积极开展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攻坚战,但随着执行案件数量的增加,一些“执行不能”的案件也逐渐浮现。
网友咨询:关于“执行不能”的规定是什么?
律师解答:执行案件通常分为两类:一类是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;另一类是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,即使法院采取一切措施,案件仍无法执行。执行不能是指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,或其财产客观上无法处理,这通常是因为被执行人已经丧失了清偿能力。这类案件的债务主要分为两类:法人债务和自然人债务。
律师补充:针对执行不能的案件,处理方式有以下三种:
- 终结执行:例如被执行人死亡且没有遗产可供执行,或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等情况。
-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:在经过财产调查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后,申请执行人同意或法院审查确认后可终结本次执行程序。
- 给予司法救助: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,若申请执行人属于特困群体,法院可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,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。
【法律依据】
《民事诉讼法》
控制条款,进行财产执行的规定,明确了人民法院的职责和范围。
如何处理“执行不能”案件
“执行不能”是法律上一种客观现象,指的是法院已经采取了所有可调查措施后,仍未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,且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或条件,案件执行变得无可行性。
网友咨询:如何处理“执行不能”案件?
律师解答:当法院已经穷尽财产调查措施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,且已履行完法律规定程序,申请执行人同意时,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。此举并不会完全阻止未来的执行,法院会在案件终结后的五年内定期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询。一旦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,申请人也可以随时申请恢复执行。
律师补充:对于涉及人身损害赔偿及生活保障的案件,若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且法院未能顺利执行,法院将积极提供司法救助,以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申请执行人。
【法律依据】
《民事诉讼法》
了解法院终结执行的各项情形,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支持。